上海:瞬间与永恒 1990-1993 展览语音导览
跟随Branding Shanghai创始人、剧集《繁花》文化顾问庞洁女士的语音导览,开启“上海:瞬间与永恒1990-1993“展览。本次展览特别增设沪语语音导览,亦有中英语音及文字导览可供选择。
展览介绍
欢迎来到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参观最新展览“上海:瞬间与永恒 1990-1993”。本次展览艺术家是来自荷兰的罗伯特·凡德·休斯特先生。凡德·休斯特先生在1990年代初,应Vogue等一系列杂志的委任,多次来到上海,用彩色反转片拍摄了大量的城市景观及社会生活场景的照片。这些作品忠实记录了在刚刚进入新一轮改革开放进程的特殊时刻,上海这座城市在时代机遇和动力下面临着全新转变,也成为了城市整体面貌和人们生活乃至人与人的关系根本改变前的视觉档案。
#1:90年代风尚
走入展厅,入口边的褐色墙面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群穿着闪耀的女孩正在跳舞唱卡拉ok,这是凡德·休斯特先生在北京路上偶然发现的一家名为“Gentlemen‘s Club”的私人俱乐部,当时那里正开着派对,在经过女孩们的允许后,他与大家一起跳舞,度过了愉快的时光。再往前是和平饭店的八楼,爵士乐团正在准备演奏,那时候的音乐会上不管是乐手还是观众男士们都会穿上无尾半正式晚礼服,而凡德·休斯特先生说,那时候他来上海都会住在和平饭店,而他早已和这些爵士乐团的老克勒们成为了好朋友。
在这面墙上的照片中,有的人们在饭店门口等待婚宴的宾客,有的在美发厅里烫发,有的在舞蹈池中与朋友共渡欢乐时光,他们衣服的颜色和款式有些张扬,妆容浓艳,自信大胆地展现自己的时尚,而这些从根本上是一种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正如凡德·休斯特先生说的,“当我走在街上,透过橱窗发现里面有很多美丽的女孩子正在做发型,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表情。
#2:街头的希望与憧憬
继续往前,在湖绿色的墙面上是一组街头人物的形象。
我们无从得知这些街头人物是谁,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但是从他们的表情里我们看到的是欣喜,每个人似乎都充满能量并对未来抱有希望。比如其中一张照片中的年轻人,当看到股票交易信息上涨时,高高举起了他的拳头。而在外滩,凡德·休斯特先生遇到了三个穿着皮草的男孩,其中戴墨镜的男孩用英文自豪地介绍说,“你知道吗先生?这是我们自己设计剪裁的西装和皮草”。而在天津路街角边的穿着西服套装的两位男士,踌躇满志看似港台电视剧中成功商人的样子,但据照片中的一位爷叔自己描述,当时因为凡德·休斯特先生每天都去他开的面馆吃饭,有一天突然说“我给你拍张照吧”,爷叔为此特意换上了当时最“登样”的西装,这大概就是上海人最看重(顶顶看重)的“体面”吧。
#3:生计与生活
这组群像的边上有一个长条的屏幕,和一个环状的屏幕,其中滚动播放着更多来自于街头的照片。前者的照片里是一系列在街头寻找生计的人们,修车的、刻章的、理发的、开排挡的,各种街头小生意的小瞬间,这其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自由和开放,也看到每一份具体生活中的努力和艰辛。而环状屏幕里所播放的是一系列在车轮上的人们,自行车、摩托车、黄鱼车、残疾车,当然还有公交车和小轿车。在这些车轮上可能是父子、母女,或朋友,也可能只是素不相识的路人,城市车轮的飞速运转,带着他们,也同时带着这个城市,不停地向前奔跑。
而之后那两段相互垂直的呈墨绿色的墙上,所呈现的是另一组生动的街头生活。市民们在街头下棋、跳舞、乘凉,孩子们在弄堂口游戏,甚至洗澡。这是一些溢出在街头的日常生活,是当时的城市生活所特有的现象。比如大名路上这张拍摄于八月的某天,在炎炎夏日里,大家在马路牙子乘凉,靠着窗户的阿姨正用手帕擦汗,正如凡德·休斯特先生一样,在上海拍摄时会在他的皮带上别一块手帕,时不时擦去满头大汗。但让凡德··休斯特先生最为记忆犹新的,是上海人民的友好!大家对他的镜头毫不抵触,甚至有时会主动并非常乐意与他交流,这也是让他能在毫无准备的来到中国后,迅速在24小时里爱上这座城市的原因之一。
#4:上海人家
在这组照片中,我们还看到当时的家居用品中还有一个颇为新潮的成员——电视机。尽管那时它的屏幕看着还很小,也不管黑白或彩色,它是人们了解和想象世界的新的窗口,哪怕在再狭小的房间的,它也能带我们飞往外面无边的世界。这些照片里还可以看到凡德··休斯特先生的故乡荷兰的经典绘画传统,那种由维米尔所代表的色彩、光线和构图。这一风格特征在他之后同样重要的系列作品《中国人家》里有着更为集中和精彩的表现。
#5:巨幅广告牌
靠近出口的湖蓝色墙面上,可以看到路边一系列巨幅的广告牌。那时候的广告牌还依然由艺术家手工绘制。海报上的自行车、化妆品、照相机等各种最新的商品,向人们讲述着诱人的美好生活。就连凡德·休斯特先生这样一位外国人,也记得当年大家都希望拥有的一辆车是凤凰牌的自行车,而现在当人们再想要拥有第一辆车的时候,却可能变成了“BBA“。
#6:黄浦江
在展厅最后的湖蓝色墙面上,是凡德·休斯特先生在外滩及黄浦江边所拍摄的一组照片。当他第一次躺在和平饭店的套房中时,黄浦江上的汽笛声将他瞬间拉回到在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生活的童年时光。于是当第二天日出东方之时,他便早早带着相机和三脚架出门拍摄。当清晨六点左右,太阳慢慢升起,两个年轻的男子躺在外滩的防汛墙上,似乎是因为过于炎热而选择在江边纳凉并睡了一夜……而外滩边散步、晨练、跳舞、休息的市民们,也让他觉得分外有趣。而眺望对岸,陆家嘴几乎是片平地,东方明珠刚刚破土而出,正节节攀升,杨浦大桥的桥身已具雏形。
结语
凡德·休斯特先生的这些照片一下子将我们带回到了30年前那些无名的,有点陈旧的瞬间,回忆里充满着温馨和惆怅。那时候旧生活尚未褪去,新世界尚未来临,但新旧两种气氛已经开始渗透和弥漫在整个城市的不同的空间里,街头、家里,每个人的表情、衣着甚至口音里,既令人兴奋,又暗藏着张力。但从根本上,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因为就像那首当时特别流行的歌曲所唱的,当时的人们总认为“明天会更好”。
本次展览还特别邀请了声音艺术家葛鑫为展览度身定制了展览的环境音效。艺术家在广泛考察和收集了1990年代的各类纪录片、故事片、电视剧的基础上,将其中精彩的城市声景抽取出来,加以整理和编辑,并按照一天不同的时间段在展厅内进行播放,希望观众在欣赏这些鲜活的生活场景及城市景观的同时,能找到更多一份身临其境的感觉。